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钢材价格上涨50%,零配件涨21%,小型车或难逃涨价命运!
  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71.5%

  日前,美元兑欧元从0.8∶1贬值到1.4∶1,影响了澳大利亚、巴西等国以本币计价的铁矿石公司盈利,因此,一夜之间,各类铁矿原料与2004年相比分别上涨了71.5%。根据以往经验,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,同样也使汽车制造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的冷轧板价格上涨8%左右。

  中国钢铁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有50%的铁矿石依赖于进口,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。根据2004年的数据,我国进口各类铁矿石总量约两亿吨,河北、广东、山西、上海等地的一些钢铁厂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达到50%,宝钢的依赖程度可能达到90%,而我国90%以上的汽车制造厂的钢铁又必须由宝钢来供应。

  因此,钢铁价格疯狂涨价,给汽车制造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及致命的困惑。这样的成本上升压力并非仅限于国产轿车,进口车也都将面临这一严峻的成本控制问题。在本来就持续低迷的车市,造车成本大幅度上涨意味着什么呢?相信,这是任何一个汽车厂家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。要消化上游的价格压力,汽车厂家的惟一办法就是对整车进行加价销售。

  

钢材价格上涨50%,零配件涨21%,小型车或难逃涨价命运!

 

  零配件价格普遍上涨

  车主王先生在市区一家汽配商店购买机油时发现,与上次的购买价格230元相比,这次他买的一桶润滑油又涨了50元,涨幅超过了20%。这只是目前汽配市场普遍涨价的一个缩影,受原材料上涨的影响,目前维修厂和汽配店的汽车配件,不管是铁制的、还是铝制或者铜制的,价格都普遍上涨了。

  韩泰轮胎就对中国市场所售轮胎价格提升5%至8%。同时,生产马牌轮胎的美国大陆集团也对其轮胎进行了小幅提价。进入3月,普利司通也上调轿车胎和卡车胎的价格,提价幅度为3%至5%。米其林、回力、百路驰等轮胎涨幅在3%至7%之间。

  

钢材价格上涨50%,零配件涨21%,小型车或难逃涨价命运!

 

  轿车成本上升约千元

  据介绍,钢铁制品是汽车行业的主要原材料,一台重1-1.6吨的轿车,60-70%是钢铁的重量。其中,整车厂直接进料的主要是构成车身冲压件的冷轧板,其他的悬挂、变速箱等由零部件厂向整车厂供货。一般情况下,1.6吨铁矿石可生产一吨生铁,从生铁到钢,一般是一吨生铁形成0.95吨钢,铁矿石必须通过这样一个循序过程才能成为汽车主要原材料冷轧板。可见,铁矿石提高71.5%的价格,冷轧板价格肯定会相应上涨。

  据业内人士分析,初步估计,在钢铁企业和零部件工业的“层层水坝”缓冲部分能量后,根据每台车的尺寸和用材等不同,每台A级轿车的冲压件和钢铁原件进货成本约上升1000元,B级或C级车甚至还会更多。

  

钢材价格上涨50%,零配件涨21%,小型车或难逃涨价命运!

 

  小车型今年可能会涨价

  去年年底,车市价格大规模下滑,很多人开始预测今年车市肯定还会持续走低,持币待购现象也随之升温。但自从造车原材料疯狂涨价后,车市各种涨价传言又不胫而走,今年车市到底是涨还是跌?这成了众多消费者急切关注的问题。

 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日前在京参加“两会”时这样预测说:“原材料涨得太离谱了,我们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。高档汽车还有一定的降价空间,但我们的价格已经无法再降了。”他认为,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,使本来利润就微薄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厂家的利润已趋于零,再也无法消化来自汽车业上游的压力。因此,今年小排量或小型汽车估计会涨价。昌河汽车市场部一负责人也这样认为,今年车市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,中高档车价格小幅下调,经济型轿车却全面喊涨。

  华泰现代汽车一张姓负责人也透露,中高档轿车由于单价高、利润空间相对大,有一定能力消化掉原材料涨价因素,因此今年中高档车价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。

  

钢材价格上涨50%,零配件涨21%,小型车或难逃涨价命运!

 

  进口车费用增长攀高

 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分析认为,今年总的趋势是车价走低,但现在经济型车的最低价已突破3万元,这个价格在世界上来看也是最低的,已到了维持成本的底线,再大幅降价不太现实。对于进口车,今年竞争更加剧烈,目前虽然还没有出现大的“战争”,但原材料肯定也会影响进口车的价格。

  沃尔沃汽车公司中国区总裁王荣祥近日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,2004年欧元汇率上升了20%多,对汽车产业影响非常大,特别是欧洲企业。同时,汽车生产的原材料钢材、铜、铝、塑料等价格大幅上涨,对汽车影响也很大。“生产成本大幅上升,进口费用增长很高,厂家只能提高进口价格,这就是今年进口轿车的价格走势”。

  

钢材价格上涨50%,零配件涨21%,小型车或难逃涨价命运!

 

  汽车制造商要从钢铁价格飙升的不利形势中找到市场,就必须想方设法削减成本,生产更多价格适中的汽车。也就是说,生产厂家应该针对产品结构适时做一些调整,尽可能地消化目前这种不利的因素,不能盲目跟风市场,应根据自身条件,生产出更多的价格实惠、性能好、品牌价值高的优秀汽车。